西部公益行,“超人”们在行动
2024-10-22 18:14超声医学科 张文军
在辽阔的高原,蓝天白云下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广袤的草原上牛羊悠然自得,绘就了一幅静谧而壮丽的风景画。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还承载着农牧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这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一种令人警觉的健康威胁——包虫病。包虫病作为一种消化道传播为主的地方性寄生虫病,曾在四川西部地区(甘孜、阿坝等地)流行。其主要累及人体肝脏,分为泡型包虫病和囊型包虫病。其中,泡型包虫病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若没经过有效治疗,十年病死率高达90%,被称为“虫癌”。包虫病严重危害人体的生命健康,是导致西部农牧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
在距离这片高原数百公里的土地上,有一支团队,他们带着温度和使命,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的人民。他们就是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十余年来,这支团队一次次奔赴高原,不畏路途艰难,他们不仅带去了先进的超声设备和技术,更带去了一份温暖与责任,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近期,他们依然步履不停,积极投身于一系列重要的防治活动中,以实际行动继续为包虫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防治贡献力量。
基层筛查,脚步不停
为响应国家包虫病防治的号召,2024年7月中上旬,温江区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疾控中心的专家团队共同前往甘孜州的石渠县和德格县,开展了包虫病“一筛二会三跟踪”行动,进一步推动当地包虫病防治工作。在此次医疗帮扶现场活动中,团队不仅进行了专业的工作培训,还对100余例包虫病疑难病例进行了线下会诊。在海拔4100米的石渠县现场,团队更克服了风雨和缺氧等重重困难,现场开展了包虫病筛查与疗效考核工作,用精湛的技术和坚强的意志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这一份责任与担当并未止步于此。2024年9月初,科室携手当地疾控中心,再一次踏上了德格县的土地,走进燃姑乡、中扎科镇、温拖镇、年古乡等偏远地区,开展包虫病的现场筛查与科研数据收集工作。每一步的脚印都印证了团队对包虫病防治的坚定信念,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及时有效的筛查,还将防治工作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力求为包虫病防治探索出更具实效的路径。
疑难病例会诊,汇聚智慧
2024年9月下旬,四川省包虫病疑难病例会诊在温江区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顺利举行。本次会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除了温江区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的包虫病防治团队,更汇集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和四川省疾控中心的多位医学专家,旨在进一步提升包虫病的诊疗技术水平。
会议期间,专家们对来自甘孜州德格县的近300例包虫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和病史进行了细致的复核与分析,通过远程会诊和面对面的研讨,为每位患者给出了科学的诊断结果和个性化的治疗建议。通过远程会诊和研讨,进一步推动了包虫病诊疗技术的提升,展示了超声医学在西部包虫病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超声公益诊疗活动,西部在行动
2024年6月中旬,温江区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首次参与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牵头的“肝包虫病超声公益诊疗西部联盟”活动,首站在都江堰拉开帷幕。这一公益行动的发起,源自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梁萍教授在《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上发表的关于人工智能在肝包虫病超声诊断中突破性应用的研究成果,迅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关注与支持。
会议随后又于9月相继走进青海、甘肃和拉萨,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是一次超声技术与包虫病防治的深度融合。作为联盟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科室的王柄华医师在活动中讲授了主题课程《AI赋能基层医疗——智能超声助力包虫病精准筛查》,结合包虫病一线筛查与防治实践经历,重点讲解了智能超声技术在肝包虫病诊断中的应用,展示了如何通过AI技术提升基层医疗的诊疗能力。
科研创新,助力包虫病智慧诊断
2024年7月,温江区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成功申报《基于超声信号处理及深度学习在肝包虫病变智慧诊断中的应用》课题,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包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助,项目负责人为超声医学科周秘博士。这为智慧诊断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为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温江区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将继续秉持医者初心,积极响应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国所有流行县基本控制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战略目标,致力于推动包虫病的早期预防、精准诊断和全方位防治。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研的深入,相信包虫病的智慧诊疗体系将更加完善,造福更多患者,最终实现包虫病的全面控制与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