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十年格桑情  对口帮扶心如初

2022-05-20 15:39文/超声医学科  刘莱  宣传统战部 凌昆

(一)

四月,色达还停留在缺氧高位段。

“刘老师!刘老师!来了个藏族孕妇,肚子痛几天了,感觉没有了胎动……”电话那头,徒弟小杨语气焦急。

刘莱医生急切询问,回应,让原本高反严重的头脑神经,一下子变得清醒起来。脑海中迅速闪现着“胎心停搏了?流血了没有?孕妇体征如何?”一个个危急生命的关联词。

刘莱医生摘下氧气面罩,披上外套出了宿舍,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超声科,拿起探头开始检查。二维、彩超、血流信号等各方面检测,都无情地显示着胎心停跳,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胎盘局部增厚,胎盘与子宫之间不均匀梭形回声,“胎盘早剥!赶快通知临床,马上安排住院。”师傅刘莱神情紧张又严肃,小杨立即通知妇产科准备手术。

快速报填危急值,小心翼翼地推着轮椅,护送孕妇进了手术室。回过神松下劲来,这对“传帮带”师徒浑身早被汗水湿透了。

“可惜胎儿没保住,孕妇要是再早一点就医,情况或许又会不一样了。”刘莱遗憾地表示。

(二)

2022年1月,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医生刘莱,随同区卫健系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队奔赴色达县。远离家人的孤单,刘莱医生用辛勤的工作来排解,坚持每天一线出诊,训练徒弟诊断手法,讲授鉴别思路技巧。“忙起来,也就不那么想家了。”刘莱医生说。

“对口支援工作是我人生的一堂课。在对别人的帮助中,也让我不断得到历练。”2021年3月25日,从呆了近三年的色达回到成都,温江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王斌感慨万分。

  

挂职色达县卫生计生信息中心主任的纪冬梅,牵头做好“一网通办”提高卫健工作政务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周末时间,到安康社区参与志愿者活动,与小朋友交流、做心理辅导。

“上班时间没收手机,反复看阳性病例,推着他们快速地成长起来。”超声科医生刘婷在翁达镇卫生院把三个徒弟当作自己的小弟弟妹妹一样,一边管教一边爱护。

2018年,温江区人民医院发起“民族地区协作指导医院友好互助发展联盟”倡议,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多家医院加入,完成多项重大帮扶援藏工作任务,并开展了“中国首届医师节”慰问。

2013年以来,援藏干部张剑蔷、洪文英许达先后荣获四川省首届“大美医者”提名奖、甘孜州第四批对口援藏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三)

十年时间里,温江区人民医院每年精心选派各科室医疗骨干、组织专家团队实施精准帮扶计划,抢救危重患者、病例会诊点评、开展新技术,对口支援“传帮带”足迹走遍了色达县17个乡镇。

探索创新帮扶方式,在色达县人民医院成立“脑卒中博士工作站”,致力于打造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重点支持翁达镇、色柯镇中心院建设,捐赠医疗器械,提升管理水平。指导帮扶色达县人民医院完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

在色达县完成了省科技厅重大项目“肝外包虫病筛查及评估”,国家级继教项目“肝包虫病的超声影像诊断进展培训班”暨“肝外包虫病的诊疗新起点培训班”,《高海拔藏区包虫病防治体系中大规模超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获得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温江区人民医院十年如一日,在色达县开展对口支援“传帮带”,着力提升藏区基层医疗水平,2015年荣获全省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2020年荣获全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藏区同胞对更好医疗保障的向往,就是我们践行初心的动力和方向,也是我们援藏工作的奋斗目标。”刘军院长在色达看望援藏队员时说。

(四)

十年帮扶,来自温江区人民医院的工作队员薪火相传,见证了色达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嬗变,种下了互帮互助心连心的善因。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质朴地表达了对十年坚持的敬意,也是对党的好政策由衷地感谢,民族团结一家亲正在结下善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从温江区人民医院走来的对口支援色达县的医疗队员,亲历和见证了色达高原之地向着实现更高水平医疗保障的快速发展。“对口支援‘传帮带’接力棒传到了我手里,我要跑好我这一棒!”超声科刘莱医生表示。

高原冰雪融化了,格桑花儿又盛开。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视频号